
玩宅錄不傷荷包的優選-Audio Technica ATH-R50x/ATH-R30x

這些年音樂創作的工具,拜電腦 DAW 軟硬體平價普及化,加上網路音樂串流平台,可以讓許多年輕音樂家,獨立完成音樂上傳,找到自己的粉絲,讓宅錄這件事情,越來越流行,就連總編在疫情期間也都跳進來玩,帶動宅錄監聽耳機的市場爆發。

開放式監聽耳機一門三傑
今年 Audio Technica 一出手,就是三款開放式監聽耳機,包括我這次試聽的 ATH-R50x 與 ATH-R30x,分別是中階與入門款,外加高階 ATH-R70xa,一門三傑,主打輕量化且相對平價的監聽耳機市場。
一次來三款耳機,又都交給總編寫,本來有點擔心比不出差異,不過實際試聽過一輪,三款耳機確實有共同的聲音特色,而且 Audio Technica 的研發團隊,真是懂得音色調配,三款耳機,三個價格,音質音色的走向類似,但是音場開闊度、細節豐富度與音場層次鋪陳,依據價格等級的區別,差異相當清楚。
不過三款價格不同的耳機,分成三篇來寫,倒也對讀者造成困擾,所以我把 ATH-R50x 與 ATH-R30x 寫在一起,高階的 ATH-R70xa 另外寫,畢竟等級差異比較大,假如預算更夠,不妨直上 ATH-R70xa。

好、很好、非常好三個等級
一口氣推出三款開放式監聽耳機,Audio Technica 設定的位階是「好、很好、非常好」,清楚的三個等級,挑選起來比較不會有選擇障礙。
簡單講,就是按預算挑選,入門的兩款耳機的價格,相當漂亮,最平價的 ATH-R30x,參考售價 3,680 元,官網特價 3,400 元,進階的 ATH-R50x,參考售價 5,250 元,官網特價 4,980 元,以 Audio Technica 的品牌高度,開出兩款五千元以內的開放式監聽耳機,價格很香啊!

開放式耳機適合混音與母帶後製
以宅錄的角度來看,如果是吉他、貝斯或人聲錄音,應該要先準備密閉式耳機,錄音室最流行的算是 Sony MDR-7506,幾乎每一間錄音室都會準備,主要原因是便宜耐操,就算操壞了也不心疼,而錄音時選擇密閉式耳機,就是要避免樂器的聲音,跑到耳機裡面,造成干擾,反而無法達到錄音監聽的目的。
不過如果是混音(Mixing)與母帶後製(Mastering),越來越多人開始用開放式耳機,因為開放式耳機的音場,相對較為開闊,也不會有密閉式耳機可能聲音悶在耳罩裡面的問題,之前總編買的 Sony MDR-MV1(https://www.u-headphone.com/review/75180),就是開放式耳機。所以,Audio Technica 今年一口氣出齊低、中、高三款開放式監聽耳機,針對的就是越來越興旺的宅錄市場。

輕量化設計久戴也不累
ATH-R30x 與 ATH-R50x,兩者共同的特點,除了開放式耳機設計之外,最重要的就是輕量化的設計,入門的 ATH-R30x,耳機本體重量 210 克,進階的 ATH-R50x 更輕,約 207 克,雖然只減少 3 克,拿在手上感覺差異不大,可是佩戴久了,這 3 克還是有差,但不管怎麼說,ATH-R30x 與 ATH-R50x 都是重量很輕,佩戴起來很舒服的耳罩耳機。
就開放式耳機的設計,Audio Technica 標榜「True Open-Air Audio」,ATH-R30x 與 ATH-R50x 的耳罩外圍,都有輕量化鋁合金網罩,透過金屬網罩看進去,可以看到內部的單體構造,與支撐框架,較高階的 ATH-R50x,可以看到中央還有同心圓銀色飾環。

標榜「True Open-Air Audio」
假如您去試聽 ATH-R30x 與 ATH-R50x,想理解什麼是「True Open-Air Audio」,方法很簡單,請戴上 ATH-R30x 或 ATH-R50x,開始播音樂試聽,然後將雙手擺在開放式耳機的耳罩外圍,用手掌當作密閉式耳機的耳罩,馬上可以感受到音場的變化,空間延伸的開闊度,手掌一蓋上去,馬上縮小,拿開手掌,音場的輕鬆開闊感就回來了。
簡單講,True Open-Air Audio 的設計,就是讓動圈式單體活塞運動時,向內向外的聲波,可以自由地在空氣中流動,向外的聲波不會反彈回來,干擾推向耳朵聆聽著直接音。

ATH-R50x 的單體口徑大,性能強化不少
以通透開闊來說,ATH-R30x 與 ATH-R50x 都有不錯的效果,但兩者因為等級差異,設計上有所不同,ATH-R30x 採用 40 mm 口徑的動圈式單體,而 ATH-R50x 則是擴大到 45 mm,越大的耳機單體,可以強化低頻延伸與量感。
因為選用單體的差異,兩者的工作頻寬有差別,ATH-R30x 是 15 Hz~25 kHz,而 ATH-R50x 則是 5 Hz~40 kHz,不僅低頻勝過 ATH-R30x,連高頻延伸都大勝小老弟,顯然單體技術等級較高。

耳機線設計不同
ATH-R30x 與 ATH-R50x 還有一處主要的差異,就是耳機線,ATH-R30x 是固定式的耳機線,線材本身與耳機連在一起,而 ATH-R50x 是獨立的耳機線,單邊連接左邊耳罩,做立體聲連線,耳機端子有卡榫,讓耳機線固定更牢靠,不容易因為拉扯脫落。
獨立耳機線的設計,有些人會說是聲音考量,這是其中一部分,可是總編認為,更重要的是為了長期耐用度,因為耳機線經常拔插拉扯,有可能「內傷」斷線,固定耳機線要維修,比較麻煩,有些人乾脆不修,直接換掉,而獨立耳機線相對簡單,萬一耳機線故障,換一條即可,不用因為耳機線壞掉,連帶耳機也報銷。

建議從平價款式聽起,再換高價款
從開放式設計,到更加平價的產品路線,ATH-R30x 與 ATH-R50x 確實對宅錄者來說,相對更省荷包,輕量化的耳機更適合長時間配戴,至於這兩款耳機該怎麼選,就要從聽感下手。
兩款耳機價格一高一低,要從哪一款開始聽?總編建議從平價的 ATH-R30x 先聽,再換進階的 ATH-R50x,這樣比較能聽出 ATH-R50x 好在哪裡。

相對好推,當然搭耳擴更厲害
試聽 ATH-R30x 與 ATH-R50x 時,我使用了三種方式,第一是直接連線 Macbook Air 的耳機輸出孔,第二種是搭配 iFi Go-Blu 藍牙 DAC 耳擴,第三種則是用 iFi Go-Blu,以 3.5 mm 對 RCA 訊號線,輸出給 Chord Alto 綜合擴大機,用 Alto 來推 ATH-R30x 與 ATH-R50x。
哪一種方式最好?相信讀者應該都猜到了,Alto 耳擴來推,最爲生猛活跳,其次是 iFi Go-Blu,最後一名就是 Macbook Air 耳機輸出,畢竟前面兩種搭配,都多了 DAC 耳擴的增益加持,推起 ATH-R30x 與 ATH-R50x 更輕鬆自在,但是我想說,不管是 ATH-R30x 與 ATH-R50x,兩者的效率都不錯,尤其是阻抗相對較低,並不算難推的耳機,光用 Macbook Air,聽起來並不差,不會縮成一團,只不過加上耳擴驅動,聽感會更輕鬆自在。
三種連線方法聽過一輪,Alto 耳機輸出具備 2250 mW@100 歐姆,驅動耳機的控制力完全不用擔心,就讓 ATH-R30x 與 ATH-R50x 與同時接在 Alto 的 6.3 mm 耳機輸出端子,交替比較試聽。

有比較,才有傷害
![]() |
話說「有比較,才有傷害」,用在 ATH-R30x 與 ATH-R50x 的比較,也是如此,當我用 ATH-R30x 聽 John Mayer 專輯「Continum」,選「The Heart of Life」,開場是電吉他彈奏高把位分解和弦,再疊上電吉他 Solo,用 ATH-R30x 來聽,厚度不錯,吉他分解和弦的音色輕鬆舒服,John Mayer 的歌聲近場收音,背後兩把吉他的層次,鋪陳清楚,心想,ATH-R30x 才三千多元,有這樣的聲音表現,真是值得。
可是,等我換上 ATH-R50x,馬上就覺得 ATH-R30x 雖然音色滿厚的,可是 ATH-R50x 一戴上去,馬上覺得 ATH-R30x 的中頻段霧霧的,好像照了一層薄紗,而 ATH-R50x 卻是將這層薄紗掀開,同時維持音色足夠的厚度,而且讓多軌錄音安排的人聲與樂器層次感,拉出更清楚漂亮鋪陳,唉,耳朵不能寵啊,直接讓 ATH-R30x 與 ATH-R50x,用同一部 Alto 比較,高下立判。
ATH-R30x 足勘宅錄大任了
當然,ATH-R30x 也沒有我講的這麼不優,如果只聽 ATH-R30x,總編真的覺得三千多元的開放式監聽耳機,又掛上 Audio Technica 的品牌,很值得了。
而且,如果以流行搖滾的錄音取向來說,ATH-R30x 與 ATH-R50x 各有千秋,ATH-R30x 的音場開闊感、透明度與層次感,雖然輸給更高階的 ATH-R50x,可是如果不比較,ATH-R30x 足以擔當宅錄監聽之用。
銅管的輝度有差
![]() |
換上 Miles Davis 經典專輯「Kind of Blue」,聽「So What」,高階 ATH-R50x 在頻寬較開、音場通透與層次解析力更好的優勢,更加明顯,如果以音色來說,ATH-R30x 勝在厚度,尤其是進入主旋律,Miles Davis 小喇叭吹奏的音色,ATH-R30x 帶出的銅管厚度,溫暖得很。
再換上 ATH-R50x,同樣的「So What」,銅管的光澤就比 ATH-R30x 要漂亮許多,輝度更好的銅管,卻不顯得吵燥,而是展現小喇叭吹奏時,細部的力度變化,整個音場的烘托,寬闊度也比 ATH-R30x 好一些。
對前端器材要求友善,不難推
雖然 ATH-R30x 與 ATH-R50x 的工作效率不同,ATH-R30x 標示 92 dB,ATH-R50x 則是 93.5 dB,但是兩者阻抗也不同,ATH-R30x 是 36 歐姆,比 ATH-R50x 的 50 歐姆對擴大機更友善,同時連接 Alto 耳擴時,兩者的音量差異並不大,高階的 ATH-R50x 稍微大聲一點點,但並不明顯,而前面用 Macbook Air 與 iFi Go-Blu 搭配,也都能把 ATH-R30x 與 ATH-R50x 推得有模有樣,對前端放大的要求顯然不高,不難推。
假如您主要偏好的音樂,是流行、搖滾或爵士,ATH-R30x 與 ATH-R50x 應該說各有千秋,當然,在音場空間感、音樂頻寬、細節解析力上面,等級較高的 ATH-R50x,可以聽得出差別,可是如果以宅錄工作使用,ATH-R30x 夠用,買更貴的 ATH-R50x,當然更享受,聽感更輕鬆,可是就是要多花點錢。
聽古典,那就要選 ATH-R50x
![]() |
但是,如果您宅錄主要是自然發聲樂器,或者是偏好古典音樂,那麼可能就需要花多一點預算,選擇較高階的 ATH-R50x,因為細部的質地差異,差異滿大的。
我想舉吉爾.夏漢小提琴獨奏,水藍指揮新加坡管弦樂團的「梁祝小提琴協奏曲」為例,ATH-R30x 與 ATH-R50x 在表現開闊空間感的差異,就更明顯了,導奏的定音鼓輕聲敲打,豎琴彈奏單音,帶出江南煙雨迷濛的氣息,曲笛吹奏,把場景拉近,ATH-R30x 的音場就顯得較近,層次感略遜,而 ATH-R50x 就能把由遠而近的音樂氣氛,烘托得很好。
等小提琴獨奏進來,音色細節的差異更大,ATH-R30x 的小提琴音色,明顯較暗,而 ATH-R50x 不僅明亮,且形體刻畫更漂亮,毛邊更少,琴弓擦弦的變化細節更豐富,接上中提琴獨奏呼應,濃郁的音色與小提琴對比,ATH-R50x 也更漂亮,果真一分錢一分貨,ATH-R30x 聽「梁祝」,中頻段濃郁了些,層次感也沒有 ATH-R50x 那麼漂亮,所以,如果您主要錄製自然發聲樂器,又或者偏好古典音樂,選擇 ATH-R50x 比較不會後悔。
預算夠,那就直上 ATH-R50x
掛上 Audio Technica 名號,不管是 ATH-R30x 與 ATH-R50x,以聲論價,都是相對超值的 Audio Technica 耳機,總編的結論很簡單,假如是預算考量,ATH-R30x 夠用了,音色相對中性,中頻段的厚度夠,質量右傾,長時間佩戴也不累,如果是聽流行、搖滾或爵士,夠用了,而 ATH-R50x 更開闊的音場、更清爽的音色,加上更為豐富活潑的音樂細節,價格只多不到兩千元,假如預算夠,建議直上 ATH-R50x。
咦?那更高一階的 ATH-R70xa 呢?抱歉,那是下一篇,因為 ATH-R70xa 身價上看萬元,等級與 ATH-R30x 或 ATH-R50x,不應該放在同一個等級比較,所以總編會另外寫一篇 ATH-R70xa 的試聽報告。

兩款宅錄都夠用,就依預算來挑選吧
而這篇講的 ATH-R30x 與 ATH-R50x,挑選不難,兩者都是堪當宅錄工作,混音或母帶製作使用的開放式監聽耳機,如果有預算考量,ATH-R30x 夠用了,但是如果與 ATH-R50x 比較起來,多一千多元的預算,總編更推薦 ATH-R50x,這樣就不會用著 ATH-R30x 時,心裡面還惦記著 ATH-R50x,好像比較好,所以,如果預算不是問題,就選 ATH-R50x,用起來更安心。


器材規格
Audio Technica ATH-R50x
型式:開放式監聽型
驅動單元:Ø45mm
輸出感度:93.3dB/mW
頻率響應:5~40,000Hz
最大承受功率:1,600mW
阻抗:50Ω
端子:3.5mm
重量:207g(不含導線)
參考售價:5,250 元(官網特價 4,980 元)
Audio Technica ATH-R30x
型式:開放式監聽型
驅動單元:Ø40mm
輸出感度:92dB/mW
頻率響應:15~25,000Hz
最大承受功率:1,000mW
阻抗:36Ω
端子:3.5mm
重量:210g(不含導線)
參考售價:3,680 元(官網特價 3,400 元)
品牌商:台灣鐵三角
電話:0800-774488
網址:https://www.audio-technica.com.tw/